矢志報國 科學脊梁
——記沙市中學校友、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和生
作者/來源: 高倫強 發(fā)表: 2021-10-12 15:31:19 瀏覽: 15378 次
![](/uploads/115/20211012152556.png)
10月3日,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在《矢志報國 科學脊梁》系列報道中走進大國重器——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專訪工程指揮部總指揮、從沙市中學走出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和生。
![](/uploads/115/20211012152641.png)
國慶節(jié)第一天,散裂中子源在經過團隊精心調試后,設備功率成功提高20%,這對散裂中子源來說是一個重大飛躍。作為中國散裂中子源的總指揮,陳和生在這個假期里也在為此忙碌著。
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總指揮陳和生說:“邁出這一步其實大家心里都很緊張,因為性能每次的提高,我們能夠做的事情就更多?!?br />
2011年10月20日,中國散裂中子源開工奠基。作為工程總指揮的陳和生一開始就遇到了難題。因為裝置規(guī)劃建設在地下13米-18米深處,建設期間遇到第一個雨季,當時地下隧道因為滲水,積水有10厘米深。陳和生說:“當時我就和我們指揮部一起提出來,就是說不管前面出現(xiàn)什么困難,我們對國家承諾的動工起6年半完成工程建設和達到驗收指標,不能耽誤。”陳和生提出了新建抽水隧道、邊抽水邊加固的應對方案。滲水問題解決了,雖然工作量成倍增加,但工程質量卻因此得到了充分保障。
在工程建設期間他進行了多次心臟手術,但是為了實現(xiàn)承諾,陳和生首先讓自己成了整個工程中一道不倒的“后墻”,支撐他的正是祖國的需求。
作為國家大科學裝置,中國散裂中子源不僅造價高,而且技術復雜,是各種高、精、尖設備組成的整體。這一裝置從規(guī)劃到投入使用,歷時18年。從花甲到古稀,十余年磨一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總指揮陳和生躬耕數(shù)十載,頭發(fā)已經花白、身影也不似往日英挺。努力終于得來回報。2018年8月23日,中國散裂中子源通過國家驗收,正式投入運行,成為中國最大的科學裝置,在世界上是第三大散裂中子源裝置。目前,這一研究物質微觀結構的“超級顯微鏡”,運行以來,通過服務全球用戶,已經完成超過200項關鍵課題研究,成為重要的原始創(chuàng)新策源地。
![](/uploads/115/20211012152735.png)
1964年,陳和生以湖北高考物理狀元的成績考入了北京大學,他選擇了核物理這個祖國急需的專業(yè)作為自己的人生選擇。陳和生說:“當時國內人民群眾都迫切希望我們國家的核武器能夠早日試驗成功,能夠做得很好很強大,來保衛(wèi)自己的國家,所以我填報的就是(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的核物理專業(yè)。”
1970年從北京大學畢業(yè)后,到河南信陽的解放軍農場勞動了兩年,1972年分配時到了當時的沙市,由原沙市市教育局安排到當時的沙市三中教書?;謴驼惺昭芯可螅惡蜕樌忌狭酥Z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教授在中國的研究生。國家需求始終是陳和生在每次做重大抉擇時的首選項。1982年,他在美國麻省理工學習,并通過了博士論文答辯。1984年底,中科院啟動博士后試點工作,在祖國的召喚下,陳和生毫不猶豫地回到了高能所,成為我國第一位博士后。陳和生說:“我覺得我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就覺得自己應該回國來,我從來沒有想到說留在國外。那時候我已經有38歲了,我應該盡快回到祖國,為祖國的科學技術,為中國的高能物理去作出自己的貢獻。”
![](/uploads/115/20211012152859.png)
“中國的高能物理歸根結底還是要靠中國人自己在中國的土地上去奮斗。”懷著這樣一番干事業(yè)的理想,他在科研一線一干就是三十多年。1998年陳和生受命擔任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長,主持領導了我國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和中國散裂中子源兩項大科學裝置的建設。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建成被視為中國科技發(fā)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使中國有了最先進的研究物質微觀世界的“武器”,成為世界八大加速器中心之一。而中國散裂中子源是我國迄今為止單項投資規(guī)模最大的大科學工程--這項“國之重器”使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擁有散裂中子源的國家。
2005年12月,陳和生光榮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成為沙市中學走出去的第五名院士。
![](/uploads/1/20211012172422.jpg)
沙市中學校園內的教學樓“和生樓”![](/uploads/1/20211012172431.jpg)
沙市中學校園內的教學樓“和生樓”![](/uploads/115/20211012153025.jpg)
![](/uploads/115/20211012153036.jpg)
陳和生院士說:“沙市三中是一個很好的中學,有很好的傳統(tǒng),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情況下,我覺得學校老師和同學都是在認真地教、認真地學,我從72年3月份到75年4月份在沙市三中教過數(shù)學、也教過物理。我也感覺到在那段時間里,沙市三中的領導和老師對我都是非常關心對我有莫大幫助?!?br />
站在科學浪尖上的陳和生院士,盡管工作很忙,卻還是時時刻刻記掛著曾經給過他幫助的沙市中學。2000年,陳和生院士在宜昌參加完一個學術會議后,順道回沙市中學,當時門衛(wèi)很負責地謝絕他進學校參觀。在他的再三要求下門衛(wèi)才讓他在校門邊走了走。雖然新教學樓代替了原來的習坎樓,但他曾經生活工作了三年的習坎樓還是給了他美好的回憶。
他滿懷深情地回憶到:“我在習坎樓住了三年,所以希望想回去看看,上次回去在校門邊看了看,變化很大,我很高興?!?br />
陳院士殷殷牽掛著沙市中學,而沙市中學也以陳院士為榮。學校遷入新校區(qū)后,將2號教學樓命名為“和生樓”,以彰顯沙市中學“院士的搖籃”之稱謂,銘記陳和生院士之成就并砥礪后學。在沙市中學80周年校慶到來之際,全校師生都關注著老校友指揮建成大國重器的報道。在教室里,在學校大屏幕下,同學們?yōu)殛愒菏吭诮邮苎胍晫TL時表現(xiàn)的嚴謹?shù)目茖W作風、對國家科學事業(yè)的責任感、對國家的忠誠而感動。
陳院士勉勵習坎學子,“首先愛自己的國家,能夠為自己國家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要刻苦學習,扎扎實實地學習,讓自己具有為國家發(fā)展、民族振興作貢獻的本領。”
![](/uploads/115/20211019174006.jpg)
如今,75歲的陳和生院士一邊為散裂中子源新一輪運行做準備,一邊又投入到了我國2035年和2050年大科學裝置發(fā)展路線圖的規(guī)劃。目前,中國散裂中子源二期建設已經納入國家十四五大科學裝置發(fā)展規(guī)劃,進一步大幅度提高性能,為實現(xiàn)高水平科學技術自立自強,做出更大的貢獻。
陳和生說:“今年是建黨100周年,又是新中國成立72周年,我們看到中國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心里是感到自豪和驕傲。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這是我們下一步的關鍵,我們科技工作者應該貢獻我們的力量,這個就是我們?yōu)橹腥A民族偉大復興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